根据美国卡德纳公司公布的2010年世界29个国家和地区的机床产销数据(中国数据按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公布的实际数据修正),我国继续保持进口和消费世界,生产世界第三,出口世界第八的位置。
世界机床生产高速增长
29个主要机床生产国(地区)2010年机床产值共计708.6亿美元,同比增加19%,延续了自2003年以来较好的增长势态。其中产值前五名依次为:日本、德国、中国、意大利、韩国。前五名产值之和占世界产值的70.2%。日本产值占世界产值20.4%,超过世界产值的五分之一。中国机床产值(107.5亿美元)保持世界第三位置,但和第二名德国的差距大大缩小了。
市场繁荣是促使世界机床继续高速增长的原因之一,此外美元对人民币和欧元贬值也使得用美元计算的世界机床产值更趋高增长。2010年产值按美元计算增幅超过20%的除中国外还有:德国(26%)、意大利(27%)奥地利(40%)、土耳其(25%)、捷克(45%)、墨西哥(36%)印度(30%)和巴西(21%)等。
虽然排名没变,但中国机床产值在世界机床产值中的比重增加了..3个百分点。中国机床107.5亿美元的产值比排名第二的德国少19.75亿美元,占世界机床产值的15.2%,比2006年的11.9%,提高了3.3个百分点。
此外,亚洲国家(地区)机床产值也有了快速增长,中国、韩国、中国台湾和印度均保持了两位数增长,以上四家加上日本产值之和为346亿美元,占世界产值的48.8%。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以144.4亿美元产值居世界,同比增长7%,比第二名的德国多了17.2亿美元,中国107.5亿美元,同比增长52%,增速是29家中的;韩国45.5亿美元,同比增长11%,居世界第五;中国台湾43.8亿美元,同比增长14%;印度4.8亿美元,同比增长30%。
上面说的是产值,从消费层面上看,2010年中国机床消费金额为161.7亿美元,占世界机床产值的23%,继续保持世界。中国机床消费值超过居世界机床消费第二第三位的日本和德国总和。世界机床主要消费国(地区)依次是:中国、日本、德国、美国、意大利、韩国和中国台湾,以上七家消费了世界机床的71%。
世界机床进出口贸易继续增加
2010年29个主要机床生产国家和地区共计进口机床360.5亿美元,同比增加14.6%,共计出口392.5亿美元,同比增加18.4%。中国进口7..7亿美元,还是世界机床进口国,以下依次是:美国、德国、中国台湾和意大利,进口前五名进口值之和为世界机床进口值的55%。中国机床进口还保持世界,但同比略有下降,2006年是23.1%,2007年降为19.6%。从出口看,2007年德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机床出口国,出口机床91.68亿美元,以下依次是:日本、意大利、中国台湾和瑞士,前五名出口值之和为世界机床出口值的68.4%。他们的出口值/产值率都在50%以上,德国、中国台湾和瑞士更超过70%!中国机床出口16.5亿美元,继续保持世界第八,但和居第七的美国已经很接近了,我国机床出口值占产值仅为15.4%,继续扩大机床出口,特别是和数控机床的出口,还是中国机床企业努力的方向。
|
|
发布日期:[2008-4-1] 共阅[1925]次 |
|
“业务外包”又称“虚拟制造”,是制造企业把业务链的中间制造环节部分或全部进行弱化,实行委托协作加工,而对业务链上游的产品开发设计,下游的市场营销(包括售后服务)等环节进行强化的一种制造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在企业组织形式上表现为中间小(精),两头大(强)的“哑铃型”结构。
专家认为,“虚拟制造”是产业链上各种要素定期、定向在全球范围内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对优势企业而言,其移动趋向于产业链的中高端,最终达到对整个产业链的(相对)掌控;对一般中小企业、弱势企业而言,其移动趋向于产业链的中低端,成为产业链的一个环节或某个环节的若干部分,最终其“附生”于优势企业,从而形成一个有活力的产业生态系统。的产业生态系统。的产业生态系统。的产业生态系统。
目前流行的“虚拟制造”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定牌制造,又称OEM制造。指核心企业把设计好的产品交由专业制造承包商生产,并在最终产品上打上核心企业的知名品牌。二是定牌设计制造,指销售商购买制造商的设计资料(专利技术)让代工企业组织产品生产制造,打上自己品牌对外销售。 三是工序外包制造,通常指核心企业把一些粗加工及技术含量低的工序扩散到周边人力成本低廉地区的企业代为加工,把关键工序如精加工、装配、检测等工序交由自己控制。序交由自己控制。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机床工具行业千余家企业在国内的产业布局趋同,导致生产总量不小,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大而全”、“小而全”现象普遍存在,企业存在内部自我配套意识浓厚、生产周期过长、成本居高不下、整机性能及可靠性无法保证、对市场需求反应迟钝等问题。 而在国外,庞大的零部件、配套件行业“小巨人”企业支撑着机床行业,主机厂一般只涉足产品设计、装配还包括精密主轴、床身、工作台等少数关键零部件的加工制造,机床自制率通常不超过30%。由于战略设计前瞻性和有效性,在经济全球化、国内竞争国际化的今天,国外机床企业的竞争优势日趋势明显,而且行业企业多为小型企业,一般为220~500人,最多不超过800人,销售收入都在数千万元甚至数亿美元。所以,我国的机床行业要彻底要想改变这一不利状况,就必须和国际水平接轨,向虚拟制造过渡。
“虚拟制造”对我国机床行业发展模式的影响表现在两大方面。在宏观层面上,一是有利于限度地盘活现有企业的存量资产,使其有效地发挥资本功能,避免重复建设。二是有利于打破部门封闭,条块分割,真正实现核心企业(在行业内有显著竞争优势的企业)的核心能力扩张,带动相关产品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行业的整体竞争水平。对那些核心企业(主机厂)来说,通过“虚拟制造”,有针对性地选择专业厂家,把它们扶持、培植为自己的配套群。对各专业小厂来说,抓住核心企业业务外包的有利时机,挤进配套群与主机厂形成战略联盟,实现“双赢”。三是有利于发挥我国机床工具产业的群集效应。机床工具产业有很显著的区域特性,欧美和日本是这样,我国也不例外,重庆、成都云南、沈阳、上海、北京、陕西等,都是我国机床工具产业的主要群集地。产业群集效应要充分发挥,优势企业就要有敢当行业“旗舰”的勇气和魅力,以“大制造”的概念整合区域制造资源,营造产业生态系统;一般的小企业要甘当“配角”,善于发挥其成本、机制、响应速度等优势,在全球或区域机床工具产业链中占据与自己核心能力相匹配的产业环节,这样企业才能做好做精,做强做大,行业自身才能步入良性循环发展。
在微观层面上,一是企业可以精简机构,减少冗员,降低人工成本和运营成本。二是减少固定资产和原材料投入,降低投资风险(实际上是转嫁风险、分散风险),提高资金周转率及投资回报率。部分或全部加工业务实行外包后,核心企业用于生产设备、厂房等方面的固定资产投入可以削减甚至不用再投入,避免盲目铺摊子。同时,原材料采购、物流管理可以由承包商负责,使前期资金投入减到最小。企业也不必担心销售淡季工厂内人手及设备冗余,销售旺季时人员设备又嫌不足,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的应变能力。三是集中资源,促进研发和销售,或进行企业购并,实现低成本快速扩张。由于点和第二点中人力、财力方面的节省,企业可集中资源搞好科研开发及销售这两个重要环节。同时,企业还可以通过购并别的企业获取某项新技术,或取得某项新的竞争优势。 |
|
|
|
|